实验设备处(分析测试中心)张俊玉博士在国际权威期刊《Small Methods》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研究论文和前瞻性综述进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13 浏览次数:

我校实验设备处(分析测试中心)张俊玉博士在液体池原位透射电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学术成果分别在国际权威期刊《Small Methods》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液体池原位透射电镜(TEM),结合了透射电镜强大的时空分辨率以及液体池储液和灵活的外场耦合等条件,广泛应用于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尤其是合成化学和碳基能源固液界面等方面广泛被研究。

图1InCl3.3H2O纳米晶单层生长、双层生长、突起生长及其自剥离和相转化过程

过去十年来,二维氧化物由于独特的二维平面结构和较大比表面等特性广泛用于光电催化、能源存储等领域。但是,这种材料的液相形成机理并不清楚,大多数都是基于非原位液体模板理论等推测,缺乏直观证据。这项工作直接运用液体池原位透射电镜实时观察到超薄二维In2O3纳米片的原子级形成路径(如图1),即先成核生长二维InCl3.3H2O中间体,然后自剥离HCl形成In(OH)3,再相变脱H2O形成In2O3。这项工作发现了一种未知的二维材料形成过程即三维结晶生长(bottom up)加自剥离(top down)的组合模型过程,有别于传统上认为的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的单一合成路径。这项研究工作由张俊玉博士(第一作者)和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通讯作者)团队共同完成。《Small Methods》是Wiley出版社旗下的纳米材料领域旗舰期刊,最新影响因子15.3,JCR一区。

图2液体池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在纳米结构氧化刻蚀方面的代表性工作

张俊玉博士还总结了液体池原位透射电镜在纳米结构氧化刻蚀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如图2。《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是德国Wiley出版社旗下的顶级期刊,当前影响因子为19.9,SCI一区top期刊,在材料化学领域具有权威影响力。这篇综述论文主要由华侨大学张俊玉博士(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厦门大学张桥保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和香港城市大学曾志远教授共同完成。

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学校公共平台建设,支撑科研、教学的过程实施,为学校学科发展、人才引进做好筑巢引凤的基础保障工作。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目前有仪器设备16台套(总价值3300万),约占学校贵仪8%。成立至今累计服务机时超过5万小时,样品数超过17万个(约占全校贵仪的50%),服务课题组330个,支持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56篇(不完全统计)。

张俊玉博士,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师,兼材料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负责分析测试中心微观分析平台建设,管理和维护单价1000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辨率可以到0.1 nm),为相关科研团队提供大量的分析测试服务,辅助科研团队发表高水平包括Nature、Angew. Chem. Int. Ed、ACS Energy Letters、Small Methods、Smal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高水平学术论文20篇以上,同时以共同作者深入参与科研团队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1篇。此外,张俊玉博士还致力于液体环境透射电镜技术的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论文发表20余篇。